兴化市安丰镇东南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4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14年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
主创人员:汪涛、闾海、邢瑶、李晓倩、李肖亮
项目介绍
安丰镇地处兴化市域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商贸发达,是兴化市域东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本次规划地块是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镇生活区的东南片区,临近城镇中心区,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2万人。
地块内水网纵横,现状建设可明显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安丰镇居民历史上长期聚居形成的老镇生活区,以低层高密度的院落式住宅为主,沿中大街形成商业街,商业氛围十分浓厚。南部是一些鱼塘、农田以及部分村庄用地,尚处在待开发状态。已建成区域存在着工业和居住用地混杂、道路拥挤且不成体系、居住杂乱、环境卫生较差和消防隐患等问题,居民的生活品质不高,水乡城镇的特色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项目特点:
1、针对已建成和待开发区域,制定“整治提升”和“整体开发”的分区开发建设目标策略。
针对地块老区和新区并存的现状特征,规划提出老区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延续城镇历史记忆”为主要目标,采用“整治提升”的策略进行规划建设引导;待开发的区域以“传承城镇文化、塑造与老镇风貌相协调的现代生活空间”为主要目标,采用“整体开发”的策略进行规划建设引导。
2、围绕小镇居民“重商、重教、亲水、悠闲慢生活”的行为特征,重塑地块内功能、交通、水系、景观等系统,全面提升城镇生活空间品质。
在功能方面:规划强化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梳理和配套完善,保留了地块内原有的教育、文化、宗教、医疗等设施并加以适当拓展、明确边界,对地块内所必须补充配备的消防、停车设施等各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逐一加以落实。
在水系方面:规划抓住水网纵横和居民生活滨水的现状特征,将滨水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慢行交通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滨水生活的水乡城镇风貌。
结合水系梳理改造,建设滨水绿带和小型绿化广场;新增公共设施沿水系进行布局,与滨水绿地相结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建设多样化的滨水岸线,除了硬质和软质驳岸外,规划引导新建社区中心和部分商业建成临水建筑,强化城镇滨水特色风貌。
在交通方面:针对小镇居民“悠闲慢生活”的状态,与商业街区、公共设施、滨水活动空间相结合,构建水、绿、生活相融合的慢行网络。
围绕“悠闲慢生活”的打造,规划在机动车交通方面提出一系列的优化改进措施。中大街商业街白天禁止机动车通行,形成商业步行街;主次干路沿滨水绿带一侧的人行道结合绿带统一设计,宽度上略窄于商业街一侧的人行道。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街区和学校的入口路段调整道路断面形式,加宽人行道,增设临时停车。
在景观方面:为更好地延续城镇整体空间景观特色,规划对地块建筑高度和地块建筑界面进行了严格控制。老区内住宅建筑高度控制在9m以下,沿路的商业和部分公共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新区内建筑不超过24米。严格控制商业街区、景观道路、河流两侧地块为连续性界面,要求沿街建筑10米以下高度范围内连续感强,街道封闭感与围合感强,建筑贴线率80%以上。
3、“一疏解、四整治”,探索延续文脉、肌理、风貌特色老镇生活区的规划手法。
一疏解是指结合工业用地和市场用地拆迁,在商业街中部增加南北向机动车交通,并沿路设置商业等公共设施,缓解中大街的交通压力。同时,结合交通疏解整理公共设施,提升生活环境品质。
四整治是指对院落、街巷、节点空间和重要建筑界面进行整治引导。通过院落整治,保留大部分住宅院落,院落内建筑更新改造须按原高度、原规模、原尺度在原位置、不小于原建筑间距进行;拆除的部分院落主要用于道路和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通过街巷整治连接现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营造公共空间网络,形成延续老镇街区空间肌理的更新骨架系统。围绕水系、宗教及文化建筑整治形成小型公共空间节点,规划提出拆除现状建筑与院落、整合现有半公共空间以及拆除与整合相结合的三种整治模式;通过整治沿商业街和海沟河两侧的建筑界面,对建筑立面的屋顶、门窗、线脚、招牌等元素进行规范引导,重塑传统建筑风貌格局和商业生活气息,体现滨水商贸城镇特色。
4、尊重和保障居民权益,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本次规划以土地权属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将集约发展的理念与现状的用地和建筑质量的分析结果相结合,确保地块的划分既能满足对现状主体建筑的保留,又能够适应未来远期地块的更新与改造。老区避免大拆大建,拆迁部分主要用于加密路网、建设公用、公益设施。
5、探索控制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界定强制性与引导性内容
规划尝试将管理图则分为强制性内容图则与引导性内容图则两部分,针对整体开发和整治提升两种类型的地块分别设定不同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强制性内容图则中,整体开发的地块注明规划容积率、建筑密度、限高、绿地率以及停车配建标准等常规的强制性要求,对整治提升的地块则只对其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引导性内容图则中则对所有的地块从用地兼容、现状容积率和预计拆迁量、建筑引导、开敞空间引导、开发模式等多个方面分别提出引导要求。针对不同地块提出鼓励兼容的用地性质,增加管理弹性;标明现状建设容积率,估算规划拆迁量,为开发和整治提供参考;建筑引导重点关注屋顶和墙面的形式、材质、色彩的统筹协调,保障空间风貌的整体和谐;在老镇区范围内的整治提升地块,引导控制居住地块内结合院落整治建设不小于50平方米的绿化小广场的数量,营造可达性和景观性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
通过两种图则的引导,为规划管理提供更为明确的技术依据,确保容易被市场忽略的重要因素得以顺利实施,也为规划建设留足一定的余地。
微信: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jurp999)
新浪微博: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邮箱:jurp@jurp.net
南京总部: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云龙山路1号1栋7-9楼
邮编:210019
电话:025-83656581
传真 : 025-83739156
Copyright@2015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45572号-1 技术支持:光芒网络